局部腐蚀(如点蚀和缝隙腐蚀)是天然海水应用中的一个难题,可能会产生污损和/或微生物腐蚀(MIC)。
局部腐蚀(如点蚀和缝隙腐蚀)是天然海水应用中的一个难题,可能会产生污损和/或微生物腐蚀(MIC)。
大型生物污损由牡蛎、藤壶、贻贝、管虫等构成。微生物腐蚀(MIC)是由天然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的活性生物膜引起的。生物膜附着在海水等任何物质上。
一旦形成污损,其他因素也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无机颗粒的数量——可能会沉积在污损(沉积物)表面——以及氯化物含量和硫离子。如果形成污损,则有发生点蚀或缝隙腐蚀的风险。
不锈钢以及任何一种材料在天然海水中浸泡1-3周后都会形成一层名为生物膜的微生物薄层。生物膜中微生物的活性会导致不锈钢的电化学开路电位(OCP)升高。这种电位升高现象也称为电位正移,如果超过了钢牌号的耐点蚀和耐缝隙腐蚀能力,这种现象就会增加发生缝隙腐蚀或点蚀的风险。但是,在35-40℃(95-104ºF)的温度下,可灭活生物膜,其作用也会随之消除。
不锈钢表面有活性生物膜时,可能会导致海水在温度低于35-40℃(95-104ºF)时比温度高于35-40℃(95-104ºF)几度时的腐蚀性更强,而且随着腐蚀性呈温度依赖性进展,海水的腐蚀性也会变得更强。
微生物腐蚀(MIC)的腐蚀机理与其他腐蚀类型相同。因此,不锈钢对这种腐蚀类型的耐受性也会随着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这有利于改良耐点蚀性和耐缝隙腐蚀性。
这意味着ASTM 304L和316L型标准奥氏体钢很容易受到这两种微生物腐蚀(MIC)的影响。SAF™ 2205和Alleima® 2RK65应被视为临界材料,而超双相、超级双相和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牌号则可被视为不受海水微生物腐蚀(MIC)影响的材料。
* 254 SMO是Outokumpu OY拥有的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