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IGC)是发生在不锈钢晶界附近的一种选择性腐蚀。这是铬贫化的结果,主要是由于碳化铬在晶界处的析出。
晶间腐蚀(IGC)是发生在不锈钢晶界附近的一种选择性腐蚀。这是铬贫化的结果,主要是由于碳化铬在晶界处的析出。
如果不锈钢在550-850℃(1020-1560℉)的温度范围内发生敏化,例如在热处理或焊接过程中,就会析出碳化铬。如果温度处于临界范围内的时间过长,晶界处将开始形成碳化铬,从而容易发生晶间腐蚀。晶界邻近区域的铬含量会下降(铬与碳发生反应形成碳化铬),该区域的耐晶间腐蚀性也就会变弱。
碳含量低于0.05%的材料在焊接后通常具有足够的耐晶间腐蚀性。ELC(超低碳含量)钢,即含碳量不超过0.030%的钢,具有出色的耐晶间腐蚀性。用钛(Ti)或铌(Nb)稳定的钢也是如此,因为这些类型的钢会形成碳化铌或碳化钛,而不是碳化铬,从而避免了邻近区域的铬含量下降现象。
晶间腐蚀(IGC)试验是率先作为标准化交付前试验进行的腐蚀试验。施特劳斯(Strauss)、休伊(Huey)和施特莱歇尔(Streicher)是常用的试验方法。通常使用交付状态下的成品管材样品或者是经过敏化处理(即在熔炉中或通过焊接在临界温度范围内加热)的材料进行试验。